選期不如撞期,星期三約,星期五就成行,簡單又乾脆,重要的是,大家只問集合地點及集合時間,不問路線,真是個值得信賴的團隊。
自始至終一直秉持「天氣是無法掌握,但路線絕對可以量身訂作」的原則,既然是"翹班盃",又打著"鐵馬慶生",那當然要端出拿手好菜,講得通俗一點是"鐵馬巡田",文雅一點就是"景觀步道、石門大圳單車道、公園、古道、老街及古蹟 知性之旅"。
中科院停車場集合
落羽松小徑
開場就是乾淨清爽、沒有人車的落羽松小徑
攝影師一個在前,一個殿後,保證不會有黑畫面。
沒有烈日當空,心情跟著大好。
石門大圳單車道
沿著大圳邊開闢的單車道,景色不算特優,但設有幾處休憩點,部分路段種植落羽松,在沒人又沒車時,可以騎得盡興。
這麼辛苦的拍,到底拍得好不好?
看來可以拿去作月曆封面啦
在無人的單車道,跳跳樂是一定要的,看誰跳得高? 嘿嘿.........
Mei 說:我單手單腳讓大家。
Vivian這掌上功夫更厲害,威震八方。
不要說小孩愛玩盪鞦韆,有時候,大人也會盪得不亦樂乎。
社子支渠景觀流蘇步道
開始有點熱了,步道內沒遮蔭,又不是流蘇開花的季節,拍張到此一遊。
田間小徑
串接景點,不落大馬路的必然走法,除了可避開車水馬龍,更可享受巡田的樂趣。 感謝平鎮、大溪及龍潭的山多、田多、水圳多。
當然壽星特寫也會多...........
三合院之侵門踏戶就不強力推薦囉
大溪埔頂公園 + 賴祖傳豆花
埔頂公園分為兩區,藉由一通道橫跨高速公路兩旁,是個綠意盎然的公園,網路上甚至有人盛讚其像英國劍橋大學的校園。
至於像不像,應該有八分樣,還是那句老話,欲知究竟、只有親臨。
由於天氣熱,貴婦們樹下乘涼玩起天女散花,勇腳們只能奮力奔走買豆花。
大溪祖傳豆花
大溪河濱車道
吃完豆花,感覺清涼有勁,體力回昇,暢快滑下保羅楊私房路徑直抵大溪河濱公園。
河濱公園通往大溪橋新闢的河濱車道寬敞又沒車,大溪橋、藍天、白雲相互輝映,真是好風景。
三坑鐵馬道
進入三坑鐵馬道,雖然景色仍佳,但艷陽早已擊敗貴婦們賞景的興致,只得繼續快馬加鞭抵達自然生態公園。
大家心裡想得應該是金牌,不然枝仔冰也行,我懂。
大平紅橋
從大平紅橋爬段陡坡回到台三乙,原本是要走鄉間小路至三坑國小的,但考量兩點之間直線最近,直走大路至永福路口,然後要走一段沒走過的路,這是今日最興奮的事。
挑擔石板古道
挑擔石板古道是早期十一份、三坑子之間的聯絡道路。十一份、三坑子都位於大漢溪的河階地上,十一份在上層, 三坑子在下層,這條石板路聯絡兩地之間,歷史已超過百年。當地居民利用這條古道來運送穀子、煤、砂、石子、 檜木等物品,以人力挑擔或牛車拉貨,因此被稱為「挑擔石板古道」。
挑擔石板古道,入口位於石門國小旁的十一份路的路底。石板路寬約兩公尺,以石板及石塊鋪成,緩緩斜坡而下,通往三坑子。
古道顯然已經多次整修,兩側已改為木質欄杆,石板路被剷除,改鋪為一般石塊步道,這條百年石板路也是昔日三坑子當地學童每天往返石門國小唸書所走的道路。石門國小的前身是「三坑子公學校」,建立於日據時代大正七年(1918年),原隸屬於新竹州大溪郡。民國四十七年時,改名為「石門國小」。
(以上資訊取自網路)
古道入口
石板上坡路,連推車都很辛苦,想吃頓大餐哪有這麼容易。
開始推吧
百年古井
王朝活魚
就是這頓餐,辛苦的推車,為得就是這頓餐,沒有三兩三,還真得吃不到這頓大餐。
當喝下第一口冰冰涼涼的金牌,真是透心涼,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吃飽喝足後拍照,果然氣色不錯。
三坑老街
沿原路再走一趟古道,牽車下至三坑老街,可以親身體驗一下老街的古樸。
青錢第,門鎖著,不能再侵門踏戶啦。
圳邊單車道
平日少了冰滴咖啡及冰涼的豆花,但為了享受最後一段圳邊單車道的清涼,牽車上鐵橋是免不了的。
阿寬果然是騎陡坡的勇腳
大家加油,就要到了。挑擔古道都上得去,這段不算甚麼。
雖然征服了鐵橋,但這張合照拍起來,怎麼大家彷彿驚魂未定?
這段夏日騎乘最美的一段單車道,經過連兩週的下雨,路面有點泥濘未乾,且路面仍有泥巴及樹枝,有點失望。
看大家沒有駐足停車欣賞美景的欲望,畢竟已是強弩之末了,好吧,那就相機架上單車,來兩段吧。
石門大圳鐵馬道 Part I (相機抖動的厲害,自認傷眼的請跳過)
石門大圳鐵馬道 Part II (相機抖動的厲害,自認傷眼的請跳過)
最後,跨過步道邊的欄杆,開始往上騎回停車處,中途見路邊一位民眾在畫畫,我們也不落俗套的跟著休息。
拍下了畫家的畫
也拍下了畫家及他眼中的景
除此之外,當然也要拍下攝影師眼中賞景的人與車。
至於相片中的主角們在談論甚麼,哇啊栽,因為大家要回家了。 (雖然寫得很累了,但絕對不是敷衍的喔。)
賞完景、拍完照、心滿意足的踏上歸途.............
後記
1. 4公里的練車路線,雖然是下坡,但還是要練的。
2. 老實說,翹班盃的品質真得比較優。
3. 想要特寫多一點,請於生日時主動安排約騎。
4. 記不了更多了...
騎乘路線軌跡